近日,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關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意見》,意見包括完善公司治理結構、提升企業科學管理水平、健全企業激勵創新制度等方面,重點如下:
健全企業產權結構。尊重企業獨立法人財產權,形成歸屬清晰、結構合理、流轉順暢的企業產權制度。國有企業要根據功能定位逐步調整優化股權結構,形成股權結構多元、股東行為規范、內部約束有效、運行高效靈活的經營機制。鼓勵民營企業構建簡明、清晰、可穿透的股權結構。 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。加快建立健全權責法定、權責透明、協調運轉、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,強化章程在公司治理中的基礎作用。黨委(黨組)發揮把方向、管大局、保落實的領導作用。股東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,股東按照出資比例和章程行使表決權,不得超出章程規定干涉企業日常經營。董事會發揮定戰略、作決策、防風險的作用,推動集團總部授權放權與分批分類落實子企業董事會職權有機銜接,規范落實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制度。完善外部董事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,落實外部董事知情權、表決權、監督權、建議權。經理層發揮謀經營、抓落實、強管理的作用,全面推進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。鼓勵國有企業參照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方式,更大范圍、分層分類落實管理人員經營管理責任。 支持民營企業優化法人治理結構。鼓勵民營企業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合伙制、公司制等多種組織形式,完善內部治理規則,制定規范的章程,保持章程與出資協議的一致性,規范控股股東、實際控制人行為。支持引導民營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,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規范組建股東會、董事會、經理層。鼓勵家族企業創新管理模式、組織結構、企業文化,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。 發揮資本市場對完善公司治理的推動作用。強化控股股東對公司的誠信義務,支持上市公司引入持股比例5%以上的機構投資者作為積極股東。嚴格落實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,設置獨立董事占多數的審計委員會和獨立董事專門會議機制。完善上市公司治理領域信息披露制度,促進提升決策管理的科學性。 強化戰略管理。引導企業科學制定融入新發展格局的發展戰略和規劃,增強資源配置能力。強化戰略規劃與年度計劃、投資計劃、財務預算、任期業績考核、年度業績考核等的聯動。引導企業基于戰略導向厘清主責主業,推動技術、人才、資金等各類要素向主業集中,防止盲目多元化擴張、無序擴張。 強化內部管理。推動集團總部指導所屬企業加強管理體系建設和關聯交易管理。鼓勵企業設立獨立的內控、法務機構,提升管理效率。引導民營企業完善內部反腐敗制度,建立嚴格的審計監督體系和財會制度。 強化風險管理。國有企業集團公司要建立健全多層次風險預警和防范處置機制,防范國內外投資經營風險。鼓勵民營企業建立內部風險防控和風險預警機制,將風險防控各項要求嵌入經營管理各環節。 強化科學民主管理。鼓勵企業實行全面預算管理和全員績效考核,合理控制管理層級、法人層級,推動數字化技術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深度融合。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,加強企業數據治理和數據流通應用能力,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。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,堅持和完善職工董事制度。注重發揮工會等群團組織作用,積極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,建立符合企業實際、具備可操作性的集體協商機制。 打造創新型企業組織形式。推動企業引進或共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、技術轉移服務機構,實施協同創新合作。推動大型企業優化采購標準、提升技術標準、實現供應鏈互通,向中小微企業開放創新資源、提供技術牽引和轉化支持。鼓勵企業創新創業,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。 完善創新要素高效配置機制。完善開放型的企業人才制度,健全企業與高校、科研院所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機制。完善企業技術轉化管理制度,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概念驗證、小試中試、檢測認證等技術服務。加快國有企業轉制科研院所改革,按規定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。鼓勵各類金融機構發揮特色優勢,開發適合科技型企業輕資產特點的金融產品。 健全創新導向的激勵機制。鼓勵企業注重中長期價值創造,賦予項目團隊充分自主權,有效運用多種方式強化激勵。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知識產權運營機構。 完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體系。推動將企業社會責任理念融入生產經營全過程,引導企業依法經營、誠實守信。支持企業在綠色發展、鄉村全面振興、社會公益、文化傳承等事業中積極貢獻力量。 完善企業收入分配制度。推動企業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,建立科學的企業高級管理人員薪酬和績效考核制度,合理確定企業高級管理人員薪酬水平。深化國有企業工資分配制度改革,在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推行工資總額預算周期制管理。鞏固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成果,合理確定并嚴格規范國有企業各級負責人薪酬、津貼補貼等。推動上市公司開展中長期激勵,制定穩定、長期的現金分紅政策。 培育優秀企業文化。鼓勵企業將誠實守信、以義取利、守正創新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運用于企業管理實踐,融入公司治理。引導企業爭做愛國敬業、守法經營、創業創新、回報社會的典范。支持企業將文化建設融入戰略管理、生產經營、員工培訓、考核評價等全過程。支持企業、行業協會商會聯合高校、科研院所推動完善現代企業管理理論。塑造中國企業形象,做強做大民族品牌。 健全企業綜合監管體系。加強對企業經營的跨部門聯合監管,增強監管制度和政策的穩定性、可預期性,提升監管信息化水平。健全企業信用承諾制度,推進根據信用狀況實施分級分類監管。完善金融監管,構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“防火墻”,強化資本充足性管理和公司治理監管,嚴控流動性風險,推行金融控股公司整體并表管理,強化對股東行為的規范和約束。嚴防嚴管企業財務造假。 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制。以管資本為主完善國資監管,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。完善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指引,深化分類授權放權,優化分類監管、分類考核,引導國有企業注重內在價值、長期價值。強化國有企業經營投資責任意識和責任約束。 完善企業服務體系。分類推進涉企經營許可改革。完善市場準入制度,優化注銷等市場退出機制,促進地區和行業涉企政策、標準、規則協調統一。完善涉企支持政策直達快享、“免申即享”機制。支持企業完善高級管理人員教育培訓制度。
—END—